吃火鍋會變胖嗎?5個你可能不知道的火鍋營養冷知識

快速導覽

最近氣溫驟降,冷風吹來時,總讓人忍不住想吃熱騰騰的火鍋,既暖心又暖胃。然而,許多人常有疑問:「減脂期間可以吃火鍋嗎?」或是「想吃火鍋又怕變胖該怎麼辦?」別擔心,營養師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火鍋的營養知識,並且提供 「健康吃鍋訣竅」,讓你不只吃的滿足,還能兼顧健康和體態管理!

一、火鍋營養冷知識

1.火鍋湯底怎麼挑?

市售火鍋店的湯底種類繁多,有些是用蔬菜或大骨慢熬製成,有些則以高湯塊或調理包快速製作。雖然湯底吸收了食材的精華,帶來濃郁風味,但也隱藏著一些健康風險,例如鈉含量高,或因肉片與火鍋料釋放的普林,而導致普林濃度飆升。因此,了解湯底的特性是健康吃火鍋的重要一步。

  • 最佳選擇:蔬菜鍋、昆布鍋、涮涮鍋、藥膳鍋
    這類湯底調味料使用較少,熱量低且口味清淡,像清湯一樣,非常適合需要體重管理或減脂的人。熬煮時間短的湯底,營養流失少,味道清爽又健康。如果你正在減脂或追求清淡飲食,這是最優選擇。
  • 次佳選擇:海鮮鍋、番茄鍋、牛奶鍋
    (1)海鮮鍋
    使用肉骨及海鮮熬製,風味濃郁且鮮甜。而海鮮為富含蛋白質且脂肪低的食材,非常適合想要增肌減脂的人。但需要注意,不要額外添加過多調味,避免熱量上升。
    想更了解海鮮的營養價值,點擊這篇文章👉👉👉常見海鮮營養解析,最詳細的海鮮攻略
    (2)蕃茄鍋
    市售的部分蕃茄鍋會以蕃茄醬而非新鮮蕃茄製作,導致鈉含量偏高。尤其習慣喝湯的人,可能因此攝取過量的鈉,對於高血壓患者或易水腫體質需特別留意。
    (3)牛奶鍋
    牛奶或起司屬於乳品類,其製成的湯底雖提供一定的營養價值,但熱量相對較高。適量食用可以,但若正在控制體重,建議少喝湯,並避免攝取過量較濃稠的湯品。
    想更了解食物種類及如何代換,點擊這篇文章👉👉👉六大類食物詳細解析&食物代換教學
  • 建議避免:臭臭鍋、酸菜白肉鍋、麻辣鍋
    (1)臭臭鍋
    以沙茶醬為主的湯底,味道濃厚但鈉含量和熱量極高,長期食用對健康不利。
    (2)酸菜白肉鍋
    雖然湯底熱量不高,但通常會加入五花肉或火鍋料等高脂食材後一起烹煮,油脂易滲入湯中,導致總熱量上升。
    (3)麻辣鍋
    堪稱火鍋湯底中的「大魔王」,以牛骨或豬骨長時間熬煮,並添加牛油、豬油,濃郁的口感伴隨高熱量。再加上配料如豆腐、鴨血易吸飽湯汁的食材,在減脂期及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避免。
*火鍋湯底熱量一覽
*火鍋湯底熱量一覽

2.火鍋料的秘密

火鍋中除了肉片和蔬菜,火鍋料也是常出現的食材之一。但別看它們體積不大而忽視其熱量與營養組成,且因屬於加工食品,通常會加入較多添加物及調味料,適量食用才能避免熱量超標及減少身體負擔,以下有列出各種火鍋料熱量比較,提供給大家參考。

  • 低熱量組(<25kcal)
    魚餃、鑫鑫腸、蛋餃、蟹肉棒、魚卵捲
    ,其中魚卵捲熱量最低(每個10大卡),雖然這些火鍋料熱量相對較低,但仍需控制份量,切勿因熱量較少而大量食用。適量享用,才能在保持健康的同時享受火鍋的美味。
    ※蟹肉棒大多以魚漿製成,並不含蟹肉,而外層包覆的塑膠膜通常為 PET 材質,不建議長時間高溫烹煮,記得在烹煮前先取下塑膠膜。
  • 中熱量組(25~50 kcal)
    (1)貢丸、花枝丸、燕餃
    為提升口感和味道,會加入油脂及鹽調味,導致鈉含量偏高。例如:1顆貢丸約含200毫克的鈉,如吃6顆就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2,應適量食用,避免攝取過量的鈉。
    (2)甜不辣、紫芋捲
    同屬於「豆魚蛋肉類」與「全穀雜糧類」的組合型火鍋料,攝取時需注意平衡飲食,避免造成熱量疊加。
    ※魚餃的外皮是以魚漿製成,內餡則以豬肉為原料製作而成;相較之下,燕餃則完全是以豬肉作為主要材料。
  • 高熱量組(>50 kcal)
    (1)炸豆皮、九層塔花枝丸、魚包蛋
    以炸豆皮熱量最高(每個95大卡),因為經過油炸或炒製,熱量偏高,加上吸收湯汁後,鈉含量也會上升,建議少量享用,避免過量。
    (2)豬血糕
    以豬血和糯米製成,屬於「豆魚蛋肉類」與「全穀雜糧類」的結合食材。如果有吃記得適量減少當餐的主食(例如:白飯和麵條)及其它含蛋白質類的食材。
    (3)百頁豆腐
    雖看似健康,但其製作過程中會添加大豆油,導致熱量偏高。建議以板豆腐(傳統豆腐)替代,能降低熱量攝取,同時提高蛋白質比例。

*火鍋料熱量一覽

*火鍋料熱量一覽

3.豆腐熱量比一比

1. 加工豆腐類

百頁豆腐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並不含黃豆,跟其它常見的加工豆腐類,例如:魚豆腐和油豆腐,在製作過程中通常會加入修飾澱粉、沙拉油和黏稠劑等成分,導致油脂含量較高,常常吃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因此,建議這類食品偶爾食用就好。

2. 凍豆腐如何製作?

凍豆腐是將板豆腐冷凍後製成的,其主要製作原理是利用冷凍過程中水分結冰形成冰晶,撐破豆腐的組織結構,形成多孔狀,這也讓它在火鍋中能夠吸收大量湯汁。然而,若選擇高油脂的湯底,例如:麻辣鍋或臭臭鍋,凍豆腐可能吸附過多油脂與鈉,增加隱藏熱量的風險。

3. 食品安全問題

豆腐類產品常被檢出,違規添加防腐劑(苯甲酸)。苯甲酸雖然是合法的防腐劑,但並不允許用於豆腐中。苯甲酸基本上會經代謝從尿液中排出,但如長期攝取或超量則可能引起腹瀉、腹痛、心跳加快等症狀,因此,選購時應選擇來源可靠的品牌,避免攝取這些潛在風險成分。

4. 豆製品中的鈣質差異

部分豆製品可以當作補充鈣質來源之一,主要根據凝固劑的不同,鈣質含量存在差異。

  • 板豆腐(傳統豆腐)&豆干:採用硫酸鈣(石膏)作為凝固劑,鈣質含量較高,是素食者補鈣的良好來源。
  • 嫩豆腐(盒裝豆腐):主要使用葡萄糖酸內酯進行凝固,這類產品的鈣含量相對少很多,建議需額外補充其它含鈣食品。

更多關於豆製品的說明,可以參考這篇文章👉👉👉7種豆製品最詳細的營養解析

*豆腐營養比一比
*豆腐營養比一比

4.醬料熱量一覽

適當的搭配可以讓整體風味更佳美味。然而,若在享受美味時對醬料過度依賴,長期除了熱量容易超標,還可能因攝取過多鈉導致身體水腫及高血壓等健康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建署的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約6公克鹽),因此選擇時需注意種類及控制份量。

  • 高熱量醬料
    常見如 香油、沙茶醬、芝麻醬 等,這些醬料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了大量油脂,使得熱量偏高。以沙茶醬為例,一匙的熱量超過 100 大卡,是火鍋醬料中的熱量之冠。
  • 高鈉醬料
    例如 豆瓣醬、豆腐乳、辣椒醬 等,雖然熱量相對較低,但因含有大量鹽分,鈉含量非常驚人。長期過量攝取這類醬料可能導致血壓升高、水腫和造成腎臟負擔,特別是對於需要限鈉飲食的人群,需更注意。
    ※烏醋鈉含量偏高,一樣需控制使用量!(鈉含量最低的為白醋)
  • 建議避免
    花生粉因其濃郁香氣和特殊風味,常被用來作為調味或甜點的撒粉。不過花生粉如在室溫下保存不當,則可能導致 黃麴毒素(Aflatoxin) 產生,對肝臟造成傷害。

想了解更多不同調味料的營養資訊,可以參考文章👉👉👉15種調味料營養比一比

*醬料熱量比一比
*醬料熱量比一比

5.減脂必選食材

  • 海鮮類
    多數海鮮類都適合減脂餐,例如 : 蝦類、魚類、貝類等,不僅低熱量,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且含有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含量也相較於紅肉更低。
  • 低脂肉品
    挑選瘦肉為主的品項例如:
    (1)雞胸肉、雞里肌、雞腿肉,熱量低、蛋白質高,建議選擇新鮮原味雞肉及去皮,避免加工或醃製過的產品。
    (2)豬里肌、板腱牛肉,雖富含鐵與維生素 B 群,適量食用可補充必要營養素,但因為其飽和脂肪酸較高,仍需控制份量。
    想要了解紅肉與白肉的差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紅肉吃多不健康會致癌? 營養師來分享,紅肉的2大好處
  • 植物性蛋白
    (1)板豆腐
    板豆腐是植物性蛋白的代表,熱量低且含有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是素食者及減脂人群的絕佳選擇。相對於嫩豆腐,更耐煮,能吸附湯汁而不影響口感。
    (2)其它豆製品
    像是凍豆腐、嫩豆腐、濕豆皮也可以作為變化,但需注意避免搭配高油湯底。

二、健康吃鍋9大訣竅

1. 主食類減量

減少白飯或麵食的分量,尤其是在配料中已包含其他全穀雜糧類的情況下,如南瓜、芋頭、地瓜等。另外像冬粉這類比較會吸收湯汁的主食,建議放在蔬菜後或是火鍋料前吃,可以降低所攝取到的鈉含量。

2. 調整飲食順序

將進食的順序調整為:湯 → 蔬菜 → 肉類 → 澱粉,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可以降低過量攝取主食的風險。

3. 湯品適量喝

湯品在熬煮過程中,容易累積高含量的鈉、普林及其他添加物,特別是重口味湯底。

  • 建議湯品限量為一碗,並選擇在食材下鍋前先盛一碗,避免長時間熬煮後的高鹽含量。
  • 偏好喝湯者可選擇較清淡湯底,例如:昆布湯或蔬菜湯,減少身體負擔。

4. 調味減量不減味

  • 調味料減半:搭配新鮮食材如蔥、蒜、薑、辣椒、香菜等增添自然風味。
  • 低鈉醬料:以白醋或日式醬油為基底製作醬汁,熱量及鈉含量相對較低。
  • 天然酸味增添風味:加入檸檬、金桔等酸性水果替代部分醬料,較健康也能提升食物的口感層次。

5. 主菜以海鮮為優先

選擇脂肪含量低的主菜有助於減少熱量攝取,建議選擇順序:海鮮 → 雞肉 → 豬肉 & 牛肉。海鮮類的脂肪(尤其飽和脂肪酸)較低,並且蛋白質的含量也不輸其它肉類。所以在挑選上可以先以海鮮類為主,其次可以選擇雞肉等白肉,最後再選擇牛肉豬肉等紅肉。

6. 細嚼慢嚥,增加飽足感

用餐時細嚼慢嚥有助於讓飽足感訊號傳遞至大腦,減少進食量,避免過量進食。

7. 主食替換為高蛋白質選項

可以將主食替換為高蛋白質的食材,例如:豆腐或雞蛋,既能增加飽足感,也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

8. 點心飲料餐後吃

甜點與含糖飲品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建議將這類食物留在正餐後適量享用。每次只選擇一種甜點或含糖飲品,減少血糖波動與過多熱量。

9. 餐間搭配水或無糖飲品

補充水分有助於降低飢餓感並減少熱量攝取,建議可以選擇無糖飲品,例如:無糖茶或氣泡水,既能滿足口感需求又不增加熱量。

*吃火鍋9大訣竅
*吃火鍋9大訣竅

三、結語

冷冷的天氣,品嚐一鍋豐盛的火鍋,總能帶來滿滿幸福感,但在享受的同時,選擇適合的食材及湯底更為重要。雖然許多火鍋配料含有較高的脂肪與鈉,但只要稍作調整,不僅能讓這暖心的一鍋充滿營養,也能兼顧健康與美味。以上有提供大家吃火鍋小技巧,讓您在享用火鍋時吃得滿足且均衡!

想看更多食物營養冷知識,可以點擊連結👉👉👉營養冷知識影片-by杯蓋營養師

立即分享

營養師杯蓋

擁有營養師與健身教練兩種專業執照,能運用正確的健身和飲食策略,幫助你快速有效達成增肌減脂、打造理想體態!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