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統計的最新資料,112年1月至11月取締酒駕違規件數總共為56,533人,由表格可以看出1、3與7至9月份皆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2月與4月份略為上升,5月與6月皆大幅上升,根據最新統計112年的1月到10月因為酒駕受傷或是死亡的人數為217人,雖然整體較前年略微下降,但酒駕是不能被大家接受的。
雖然年末、年初的酒駕違規並不是整年最多的,但從酒駕死傷的統計圖可以發現,去年及前年的12月1月的死傷人數都是整年的高峰,在這段時間總有不少的聚會、尾牙,大家聚在一起難免少不了一點酒精來烘托氣氛,反而造成了這段時間事件發生率比較高,酒精除了會造成腦袋混亂、意識不清以外,也會有額外的熱量攝取,這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為什麼喝酒會會造成身體有這些反應呢?馬上一起來了解酒精進入身體之後發生了哪些事吧!
一、酒精是什麼?
酒精的成分又叫「乙醇」,化學式為化學式為C2H6O,是食用酒中的成分,會依照不同的百分比而有不同的酒精濃度,也可以依照酒精濃度及喝的量去計算攝取的熱量。
二、酒精的代謝過程
(一)酒精的吸收及熱量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酒精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以外第四種具有熱量的成分,每1克的酒精就會有7大卡的熱量,相較之下僅次於脂肪,熱量算是高的,而且幾乎不含有其它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在攝取酒精之後會有10-20%在胃部吸收,80-90%在小腸吸收,吸收之後會迅速的透過血液分布到全身。
(二)酒精的代謝
酒精被吸收之後會由肝門靜脈導入肝臟,會有大約90%的酒精在肝臟中被代謝,酒精(乙醇)會在肝臟中被一種叫乙醇去氫酶(ADH)的酵素氧化成「乙醛」,乙醛會再進一步被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無毒的乙酸,乙酸可以進入代謝產能的路徑產生能量,同時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排出體外。
其中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乙醛」,乙醛會對身體有毒性,引起臉紅、心悸、噁心、嘔吐的症狀,而容易有這些症狀的人是因為ALDH2酵素的缺乏,導致乙醛清除的速度緩慢,血液中的乙醛濃度升高而產生不適的症狀。而且根據衛福部說明,臺灣人酒精代謝不良的基因缺陷率高達世界第一,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
一極致癌物為確定的致癌因子,代表已有相關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具有致癌性或是有對人體細胞致癌機轉強烈證據同時有動物實驗證據可歸類於第一級。
三、酒精對人體的影響
根據WHO所發表的2018年全球酒精與健康狀況報告(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每年有超過300萬人因受酒精的影響而死亡,佔全球疾病負擔的5%以上,同時酒精造成中樞神經受到影響,認知能力下降、衝動等情況,報告中也指出飲酒自殺的風險會提高7倍,若大量飲酒則提高到37倍。
1.不適症狀
代謝酒精的兩種酵素的多寡以及活性都是先天基因決定的,國人大多屬於ADH較多、ALDH2較少的情形,導致乙醛產生後,累積在體內沒有辦法被有效的清除,這也是喝酒之後產生的不適症狀包括臉紅、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的原因,乙醛同時也會進入腦部抑制中樞神經,導致視覺聽覺障礙,造成運動、協調、判斷能力都會逐漸下降,乙醛在體內累積越多對生理、行為的影響就越大,這也是酒後鬧事等的原因。
所以還是要幫釐清一些錯誤的觀念,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喝酒後臉部會脹紅是因為身體代謝好,其實是不正確的,臉部容易脹紅的人是因為沒有辦法代謝對身體有毒的乙醛,這樣反而是不適合喝酒的。
2.酒精性脂肪肝
肝臟是主要代謝脂肪的器官,有90%以上的酒精需要在肝臟代謝,在代謝過程生成的物質會影響細胞的正常代謝,促進脂肪的合成堆積,使肝臟受到脂肪浸潤,肝細胞持續的受到影響,這些堆積在肝臟的脂肪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可能造成肝炎、脂肪肝,此時若適當的戒酒、治療還在可恢復的階段,但若長期酗酒讓肝細胞持續的受到破壞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肝硬化,這個階段已經是不可逆的狀態,恐怕會造成更多的併發症發生。
3.急性痛風
痛風是種嘌呤類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飆升,超過7.0mg/dl,引起關節局部的紅腫熱痛,或是因為血液中尿酸起伏變化太大,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造成發炎。
酒精代謝會使體內的乳酸濃度增加,部分酒精含有嘌呤成分,嘌呤代謝會增加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而乳酸與尿酸皆為需要排出體外的物質,在兩者競爭排出的情況下,乳酸會排出的多於尿酸,在乳酸增加的情況下,同時尿酸增加又排出不易,就會因此造成急性痛風的發作。
4.癌症
很多的研究強調於,酒精與癌症之間形成的關係,有研究指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一篇針對酒精和頭頸癌的研究指出….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ediagnosis alcohol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stage of HNC at diagnosis. There are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s: (1) alcohol may promote the growth and progression of HNC; and (2) alcohol us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delay in seeking HNC treatment.
Most mechanistic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on cancer formation.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role of alcohol in the growth and the metastasis of cancer, and most of these studies focused on cancers other than HNC (19).
研究的結果表明飲酒跟被診斷出較晚期的頭頸癌有相關,可能的原因包含:(1)酒精可能促進HNC的生長和進展; (2) 飲酒可能與延遲尋求 HNC 治療有關。
這篇研究說明,有飲酒的患者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屬於末期,不僅腫瘤面積較大,也比較容易發生轉移,這代表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
5.自殺風險增加
2018年全球酒精與健康狀況報告中說明….
An expansive literature shows that alcohol intoxication can increase dysphoria, cognitive
dysfunction, impulsivity and intensity of suicidal ideation. People have approximately seven
times increased risk for a suicide attempt soon after drinking alcohol, and this risk further
increases to 37 times after heavy use of alcohol (Borges et al., 2017). The alcohol-attributable
fraction for suicide was estimated to be as high as 18% (Chapter 4). It is also known that the
presence of AUDs at least doubles the risk of having depression (Boden & Fergusson, 2011).
Risk of suicidal ideation, suicidal attempts and completed suicide are each increased by 2–3
times among those with Alcohol use disorde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arvishi et al., 2015).
酒精中毒會增加煩躁不安、認知功能障礙、衝動和自殺意念的強度,飲酒後不久嘗試自殺的風險會增加約 7 倍,而在大量飲酒後,這種風險會進一步增加至 37 倍。
據估計因為酒精導致自殺比例高達18%,酒精成癮的患者憂鬱症也會增加一倍;酒精成癮的人自殺意念、企圖自殺以及自殺與一般人相比都增加了2-3倍。
6.其他影響
酒精有10-20%在胃中吸收,空腹喝酒容易造成低血糖的發生,酒精也容易刺激胃部,造成胃黏膜受到破壞,進而影響到為生素的吸收,酒精也可能抑制葉酸、B12、B1以及維生素A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
在攝取酒精之後對於生理或是行為上都會降低控制能力,還會造成身體不適,過量攝取還會衍生造成疾病的發生,如果情緒衝動、控制能力降低的情況恐造成自殺風險增加。
四、酒醉的定義
大家對於酒醉的認知可能都不太相同,有些人可能怎麼喝都不會感到不舒服,但實際上血液的酒精濃度卻是高的,簡單的定義方法就是依照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的酒駕標準「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0.15mg/L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3%以上」。
現在常用的為燃料電池式呼氣酒精感測器,其原理是酒精在代謝成乙酸時會產生電子,電子經由電路迴路回到計數電極並與氧氣形成還原反應,如此即可經由此氧化還原電化學反應,釋放出多餘的電子,所形成的電位差經由外接電路產生電流反應訊號。
由於此電流反應訊號強度與感測氣成份濃度差成正比,因此可利用此原理的結果應用在氣體濃度量測的設計。
目前公認血液酒精含量(BAC)與呼氣酒精濃度(BrAC)的比例為2100:1,可以依照換算來計算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更直接且準確的方式就是以抽血來測量,但一般並不會以這麼方式執行。
依照臺灣酒駕標準,0.03%以下能夠處於放鬆狀態正常與人交流,表面看起來正常,經過特殊檢查才會看出差異,不過一旦達0.03%以上,專注力就會降低,會覺得快樂、話語變多,駕駛能力會有些為受損,大量飲酒達血液濃度持續增加,可能會有噁心、嘔吐,最嚴重可能會有昏迷死亡的風險。
五、酒精要多久才能代謝?
上述提到,1克的酒精會有7大卡的熱量,大家一定會想說平時喝酒的時候酒精濃度不同,喝的量又不一樣,這樣要怎麼知道到底喝了多少熱量?
酒精的熱量計算要考慮到酒精濃度、攝取量之外,還要知道酒精的密度,酒精的密度為0.8g/ml,透過酒精密度就可以將毫生數換算成克數就能計算自己喝了多少的熱量哦!
- 熱量計算 = 飲酒量(ml)×酒精濃度(%)×酒精密度(0.8 g/ml)
再依照人體平均每公斤體重每小時可以代謝0.1公克的酒精來計算,就能大約知道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將酒精代謝掉,特別注意,酒精濃度不等於酒度(proof),大家可以注意標示,如果是寫「酒」度,只要將其除以2就大約等於酒精濃度了。
也就是說,一名70公斤的男性想完全代謝86度的威士忌100毫升,計算方式就是先將86度換算成大約43%的酒精濃度再乘以100毫升及酒精密度0.8後除以,70公斤每小時可以代謝多少的酒精(70 × 0.1),就能計算出,大約需要多少的時間才能完全代謝。
這樣子的計算方式也是假設於所有的吸收都被吸收且完全代謝的情況,所以這只是平均的代謝速率,每個人依照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代謝速率會有不同,所以可以參考,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建議還是在酒後10-20小時後再開車會是比較安全的。
🎯關於酒精代謝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愛喝酒必須知道,酒精代謝公式,多久才能代謝? by營養師杯蓋
四、結語
在現在這段年末、年初的時段,聚會難免少不了酒精的助興,喝酒前除了了解自己身體狀況,若容易臉紅、心悸的人在代謝乙醛的能力上是不利的,適量或是不喝反而對於身體,不管是腸胃道或是肝臟等都能避免影響到健康。
酒駕肇事的案件造成不少的家庭支離破碎,酒後的精神狀態、行為都會受到影響,酒駕容易超速、煞車反應不及以及無法清楚判別安全距離等狀況,才會有這麼多的酒駕違規,所以大家還是要嚴格遵守「酒後不開車」,就能減少不少的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