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到日本福島排放核廢水事件的影響,不論是台灣亦或是中韓等地都有發生大量搶購鹽巴的現象。而造成民眾搶購、囤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擔心吃到受核廢水製造的食鹽會影響健康,以及聽說食用碘鹽可以有效預防輻射,但其實以上兩個說法都有問題存在。今天營養師想要帶大家分析是否真的需要囤鹽,以及解答兩大搶鹽迷思,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一、排放核廢水事件始末
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在311大地震時,反應爐內部爐心發生嚴重熔毀。為了進行修復工程,需要每天向反應爐注入冷卻水。
由於冷卻水會受到反應爐輻射汙染,形成核廢水。因此東京電力公司會將這些核廢水利用「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ALPS) 進行處理,降低水質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並且將處理過後的廢水注入儲存槽存放。
根據統計,目前已有約134萬立方公尺處理過的核廢水,並存放於約1,000個儲水槽中。預計明年儲水槽的存放空間會達到極限,因此東京電力公司與日本政府決議,於日本時間2023年8月24日的下午1點(台灣時間中午12點)啟動第一波排放工程,預計會在17天內將7800噸處理後的核廢水排放至海中。
如果想知道更多有關日本排放核廢水的資訊,以及了解如何避免核廢水對於人體的影響,可以參考營養師之前寫過的這篇文章:
二、核汙水對於食鹽的影響
日本政府排放核廢水的舉動,引起了許多日本國民、周邊各國以及環保團體的反對聲浪,認為核廢水中的氚,以及其他放射性元素會對環境產生污染,進而影響飲用水、食鹽以及水產等相關產品。
參考加拿大核安委員會(CNSC)對於氚的介紹,其中提到「氚化水(HTO)」是氚最常見的形式,是由氚原子取代水分子(H₂O)中的其中一個氫原子得來。氚化水無色無味,可以透過攝食、呼吸、皮膚接觸等方式進入人體,並且以呼氣、流汗、尿液等方式排出。理論上在體內的半衰期大約10天,然而在人體內,少量的氚會和蛋白質、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結合,因此平均的半衰期會被延長,大約為40天左右。
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氚與癌症的直接關聯,但是CNSC認為,攝取及大量的氚還是可能導致罹癌風險增加。這時檢測水質中的氚含量就變得格外重要,避免氚濃度過高的水源被製造成飲用水或是食鹽。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飲用水的規範,氚含量不得超過每公升10,000貝克(Bq)。而參考加拿大安大略省飲用水諮詢委員會(ODWAC)規定,飲用水中的氚每公升不得超過7,000Bq。
此次福島核電廠排放核廢水中氚的濃度,在排放前會先經過稀釋,並且把氚濃度控制在每公升不超過1,500Bq(數據來源:行政院原子委員會)。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特地為日本背書,其中提到只要核廢水的濃度在標準值以內,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三、食鹽是如何製成的?曬鹽法&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法
①曬鹽法
「曬鹽法」為最傳統的製鹽方法之一。曬鹽法簡單來說就是將海水進行蒸發,在蒸發的過程中將從海水中析出的雜質移除(如:氧化鐵、碳酸鈣、鎂…等)。移除雜質後將水質繼續曝曬,並等待其形成氯化鈉(NaCl)結晶後,將結晶鹽拍散、裝盒便大功告成。
傳統曬鹽法看似簡單,但過程其實相對冗長。曬鹽除了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還需要廣大的鹽田才能進行,並且過程品質相對不穩定,放到現代可能不太合乎成本。

②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法
「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法」主要以電力驅動海水中的陰離子以及陽離子,透過有選擇性的交換膜過濾出不需要的陰、陽離子,並且將海水進行濃縮。濃縮後再將其倒入蒸發罐產生結晶,最後產生精鹽。雖然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法所用到的儀器等成本較高,但是相對不受氣候等因素影響,並且品質也比較穩定。

三、營養師解答2大搶鹽迷思
①受核廢水污染的食鹽,安全嗎?
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得先從氚說起。前面提到「氚化水(HTO)」是氚最常見的形式。而在製造精鹽的過程中,會將氯化鈉以外的雜質去除(包括水分)。因此理論上在製造完成的精鹽中,早已沒有氚的存在。
但現實中的鹽還是可能有氚的殘留。根據「普通食鹽」的國家標準,含水量須低於3%以下。若食鹽全部都是以含有氚核廢水製造而成,代表1公斤的「氚鹽」含有1500Bq*0.03=45Bq的輻射劑量(數據來源參考第二段行政院原能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公升飲用水氚含量不得超過10,000 Bq的規範,每個人每天大約需要喝1.5~2公升的水,每天要攝取「333~444公斤由核廢水製造的食鹽」才會超標!雖然現代人飲食精緻化,鈉攝取過多的現象相當常見,但是要達到上述的量基本上絕對不可能,因此可以不用擔心從食鹽攝取到過多的氚。
②吃碘片可以預防輻射,那吃碘鹽也一樣有效嗎?
碘片的成分為碘化鉀。而服用碘片預防輻射的原理,是先讓身體吸收較穩定的碘(碘-127),避免放射性碘(如:碘-131)進入人體對甲狀腺造成傷害。
碘鹽中的碘雖然與碘片相同,都是使用碘-127作為原料,但是兩者的劑量卻無法相提並論。參考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對於碘片的衛教宣導,成人每天需要服用130毫克的碘片(碘化鉀),才能達到預防輻射的效果。但一公斤碘鹽的碘含量只有大約20~30毫克,如果要達到預防效果,每天需要攝取約4.3~6.5公斤的碘鹽!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約6公克鹽)。如果透過攝取碘鹽預防輻射,那麼鈉的攝取量便會嚴重超標。長期攝取過量的鈉容易造成水腫,嚴重時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上升。另外CDC也提醒,碘片需要在醫生的指示下服用,一般民眾請勿自行服用碘片。
考量到碘鹽預防輻射的效果,以及水產中的輻射劑量,透過吃碘鹽預防輻射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作法。不僅吃多了沒有效果,反倒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四、結論
綜上所述,營養師認為沒有搶購食鹽的必要。目前日本所排放稀釋後的核廢水,氚濃度控制在每公升不超過1,500Bq,約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飲用水氚安全標準10,000 Bq/L的7分之1,以輻射污染的角度來說,核廢水中氚濃度的標準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因此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另外,碘鹽中的碘含量也不及能夠預防輻射的程度,吃多了還有可能傷身。而近期台鹽也發表聲明,表示目前食鹽庫存足夠,呼籲民眾不需要大肆搶購、囤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