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我國近1/2的人都在生病!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快速導覽

肥胖不僅僅是外表上的變化,目前已經漸漸的被認定是一種疾病,這個問題也不再只是侷限在幾個案例之中,而是漸漸的成為一種被大家重視的健康議題。除了基因可能決定是否容易會有這種問題,現在日常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等,讓肥胖的患者逐漸增加,而且不侷限在體重偏高的問題,更包括了對身體健康潛在的威脅,本篇文章一起來了解,什麼情況算是肥胖?還有哪些潛在的疾病需要更加注意。

一、什麼標準算肥胖?

不少的人會認為體重增加就是胖了,其實影響到體重因素有很多,包括水分、肌肉重、脂肪重,大家應該最常直接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斷,或許體重稍微升高一點超過了標準數值,但這種判斷方式忽略了身體的組成,尤其是脂肪的量,而且脂肪的分布不同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除了大家熟悉的BMI之外,也可以利用其他三種標準來做判斷。

1.BMI(身體質量指數)

計算公式為:BMI(kg/㎡) = 體重(kg) ÷[身高(m) × 身高(m)]。

  • 過瘦:BMI<18.5
  • 正常:18.5 ≤ BMI < 24
  • 過重:24 ≤ BMI < 27
  •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 重度肥胖:BMI ≥ 35

當BMI的數值超過24就代表體重體重已經稍微偏高,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持續上升可能會造成肥胖的發生,不過,BMI只考慮到身高以及體重的數值,而忽略了身體中的脂肪,因此,BMI是可以做為最簡單的參考方式來知道是否有肥胖,但並非絕對。

營養師杯蓋_體重過輕及過重的目標設定

2.體脂肪

兩個人在相同的性別、身高以及體重之下進行比較,會因為體組成的不同外形看起來也會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下面這個比較,連勝文和林書豪同樣的身高體重,而且BMI是屬於在過重的範圍,但你並不會覺得林書豪是胖的,這就是因為兩個人的體脂肪並不相同而有這樣子的差異。

梗圖:林書豪連勝文BMI比較

因此除了BMI的標準參考是否有肥胖,體脂肪也是可以作為參考,以了解自己是不是隱藏的泡芙人。

男性與女性因為天生的身體組成不同,因此在體脂的標準上也會有差異,男性體脂的標準值為11-15.9%,而女性標準值為19-22.9,若超過標準值,男性小於19.9%、女性小於26.9%,雖然稍微偏高,但都還算健康範圍,一旦超過這個數值,疾病發生的風險也會因此升高。

營養師杯蓋_體重正常或是想增肌的人的目標設定

3.腰圍

了解身體組成的概念,知道體脂肪的標準之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脂肪的分布,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腰圍來了解脂肪是不是都堆積在腹部,腰圍也是「代謝症候群」的標準之一,男性應該要<90公分(35吋),女性<80公分(31吋),否則就應該注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上升。

4.腰臀比

除了知道自己的腰圍,也可以多測量自己的臀圍,將「腰圍/臀圍」即可得到自己的腰臀比,可以透過腰臀比更加了解自己的體態,男性要<0.9,女性要<0.85才屬於正常值的範圍。

除此之外,一旦腰臀比過大,代表脂肪很有可能都堆積在腹部,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更高,對於BMI屬於正常範圍的人來說,能夠作為更敏感的判斷依據。

二、肥胖是一種疾病嗎?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過量的脂肪堆積會損害健康,同時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增加,還可能影響到骨骼或生殖健康,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癌症的風險增加,也有可能影響到生活品質,例如睡眠、移動等。

Obesity is a chronic complex disease defined by excessive fat deposits that can impair health. Obesity can lead to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heart disease, it can affect bone health and reproduction, it increases the risk of certain cancers. Obesity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living, such as sleeping or moving.

三、國人肥胖情形

根據106-10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至民國 106-109 年調查男性肥胖與體重過重盛行率分別為 28.4%及 30.5%,女性分別為 19.6%及 23.2%,男女性體重高於理想體重的比例高達五成,男性女性腰圍過大的比例分別為47.2%及52.9%。

19歲以上男性、女性過重、肥胖及腰圍過大盛行率
19歲以上男性、女性過重、肥胖及腰圍過大盛行率

肥胖及腰圍過大盛行率進行民國 82-85年、94-97 年、102-105 年、106-109 年四個調查年度的盛行率變化分析。國人 19 歲以上肥胖與體重過重盛行率,透過統計圖可以發現,男性肥胖及過重的盛行率呈現上升趨勢,女性在肥胖盛行率方面持平,但體重過重盛行率呈現上升趨勢

若以腰圍過大比例來觀察腹部肥胖問題,則發現腰圍過大比例逐年大幅上升,男性上升幅度大於女性,但女性的腰圍過大盛行率高於男性。

四、肥胖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

1.慢性發炎

研究數據表明,透過分析內臟與皮下兩種脂肪組織,發現兩者所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存在一些差異,內臟脂肪易分泌較多潛在有害的脂肪細胞因子(例如PAI-1、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或內脂素),當肥胖脂肪組織中促發炎及抗發炎細胞因子的不平衡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因此,內臟脂肪高的人,特別是腹部肥胖,可能有更大的風險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粥狀動脈硬化等疾病。

2.慢性疾病

腹部肥胖的人群,通常具有較高的內臟脂肪,內臟脂肪產生的發炎標記物,例如 IL-6、IL-1β、PAI-1 和 TNF-α等,隨時間推移,這些荷爾蒙長期發炎會增加慢性病的發生風險,除了可能導致動脈內斑塊形成,造成粥狀動脈硬化、心臟病等疾病。其中一項研究針對PAI-1研究認為,PAI-1的濃度增加會從糖耐受的部分開始受損,持續發展成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也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PAI-1 是大血管併發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3.脂肪肝

肝臟會受到肥胖者內臟脂肪釋放的游離脂肪酸及促發炎因子不斷的增加,從而導致產生胰島素抗性和脂肪變性,因此,內臟脂肪在胰島素抗性和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特別危險。在本篇研究,作者也審查現有的證據證明,由肝門靜脈進入肝臟的游離脂肪酸或是細胞激素對肝胰島素抗性具有潛在的作用。

五、減肥小技巧

減肥並不是短期的事情,除了飲食控制加運動之外,平常的小習慣也應該從日常中養成,很多的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減肥的效果,如果調整了這些NG行為在減肥的路上會相對容易很多,飲食方面除了了解自己能吃多少應該要吃多少的概念,更應該學習食物代換的概念,除了能夠更簡單控制整天飲食外,也可以適量的吃各種的不同食物,讓減肥過程更加開心,不用總是擔心什麼都不能吃哦!

想減肥的你,趕快把這篇文章存起來👉🏻👉🏻👉🏻減肥筆記本,一定要知道的5個重點觀念

立即分享

營養師杯蓋

擁有營養師與健身教練兩種專業執照,能運用正確的健身和飲食策略,幫助你快速有效達成增肌減脂、打造理想體態!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