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地理環境的優勢,周圍被海洋環繞,盛產各式各樣的漁獲,讓海鮮成為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海鮮不僅風味鮮美,還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且多數魚貝類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除此之外,海鮮也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這些營養素對於心血管健康、免疫功能與腦部運作都有幫助。以下會帶大家認識幾類常見的海鮮,並分享它們的營養特色,幫助你在選擇食材時更有方向,吃得美味又兼顧健康!
一、魚類(營養解析)
- 魚類屬於白肉,為優質蛋白質來源之一,依照胺基酸組成的完整性,蛋白質可區分為「完全蛋白質」與「不完全蛋白質」。魚肉涵蓋人體所需的 20 種必需胺基酸,屬於「完全蛋白質」,因此對於肌肉組織的生成、修復與維持特別有幫助。
- 部分深海魚類還是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尤其是 EPA與 DHA。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成人每週食用至少 2 次富含 Omega-3 的魚類,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風險,並能協助調節血脂、穩定血壓。
- 不僅如此,魚肉中也蘊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A及鋅,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抗氧化以及維護眼睛健康。
整體來說,適度將魚肉納入日常飲食,不僅能補充蛋白質,也能同時獲得對心臟、大腦與免疫系統有益的多重營養素。


二、魷魚家族(營養解析)
- 魷魚、透抽、小管這些常見的海鮮,外型相似,因此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其實牠們是屬於不同種類的頭足類動物。簡單來看,可以依照腕足數目來區分:十腕總目(擁有 10 隻腕足)以及八腕總目(擁有 8 隻腕足)。
- 從營養角度來看,魷魚家族普遍具有 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同時熱量不高,適合做為減重族群選擇的蛋白質來源之一。
總結來說,魷魚及其近親不僅是低脂的優質海鮮,適量攝取還能增加蛋白質的多樣性,對於想控制體重、增肌或維持健康飲食的人來說,都是很好的選擇。


三、貝類(營養解析)
帶殼貝類像是文蛤、蜆/蜊仔、海瓜子、淡菜與牡蠣,在台灣的飲食中相當常見,不僅常出現在餐桌上,也是傳統料理和海鮮湯品的重要食材。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十分豐富,適量攝取對健康有不少好處。

四、甲殼類(營養解析)
甲殼類海鮮在台灣飲食中非常受歡迎,其中蝦子是最常見也最受喜愛的代表,不論是清蒸、川燙、烤蝦或蝦仁料理,都是家常餐桌和宴席上的常見佳餚。
- 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來源
蝦子的蛋白質含量高,且屬於完全蛋白質,提供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對於維持肌肉量、修復組織、支持免疫反應都有幫助。同時,蝦子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因此熱量不會過高,很適合控制體重或想要增加優質蛋白質的人。 - 營養素特色
蝦紅素(Astaxanthin):是一種類胡蘿蔔素,對於視力保健、調節生理機能有幫助,源於蝦、蟹因為攝食含有蝦紅素的藻類,因此體內含有蝦紅素,但含量並不高。 - 注意事項
(1)海鮮過敏: 蝦子屬於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一,對蝦類蛋白敏感的人應完全避免食用,以免引發過敏反應(例如:蕁麻疹、氣喘、甚至嚴重的過敏性休克)。
(2)膽固醇含量: 蝦子雖然膽固醇相對較高,主要是因為蝦卵或蝦頭裡的蝦膏及蟹體中的蟹膏若會擔心可以避開這些部位即可。

想了解更多海鮮種類,點擊進入👉👉👉最詳細的海鮮攻略by營養師杯蓋
五、總結
海鮮不只是味道鮮美,更是優質蛋白質的代表食材之一。相較於豬肉、牛肉等紅肉,多數海鮮的脂肪含量較低,且其部分種類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適量攝取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對調節血脂與保護腦部功能也有正面影響,建議可以適度安排在日常餐點中,並與家禽、豆類等蛋白質來源交替攝取,這樣不僅能讓飲食更加多元化,也能避免長期過度依賴單一食材,降低營養失衡或攝取過量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