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只要聽到「防腐劑」、「色素」等食品添加物,便會聞風色變,擔心吃了之後會不會危害健康。現今食品添加物無所不在,在任何常見的食物中都可能有其身影。那這是不是就代表外面的東西的不能吃了?但其實不然,關於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以及添加的限量標準,衛福部都有進行嚴格的規範。今天營養師想要跟大家分享什麼是食品添加物,以及認識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種類,那就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看下去吧!
一、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依據衛福部公布「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於食品添加物的定義,食品添加物是為了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觸於食品之單方或複方物質。
總而言之,食品添加物就是在加工過程中為了達成特定目的而加入的物質。以防腐劑為例,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劑能夠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防止食品的腐敗,並且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或是在飲料中添加甜味劑,能夠賦予飲料甜味,並且減少精緻糖的使用,對於某些需要體重控制的族群來說,可以是喝含糖飲料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關於我國有哪些食品添加物可以使用,以及添加的限量標準,在衛福部公布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可以找到相關規範。由於本表為正面表列,非表列之食品品項,不得使用該食品添加物。因此業者只要有遵照衛福部公布的表準,添加有列出的食品添加物,並在合理的範圍以及標準下使用,其實是可以不用過於擔心。
二、食品添加物種類
根據衛福部所公布「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目前合法的食品添加物種類一共可分為17大類。
(標準修正日期為民國112年8月10日,並於民國113年1月1日起生效。)
類別 |
用途 |
舉例 |
(一)防腐劑 |
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 | 去水醋酸、丙酸鈣…等共24種 |
(二)殺菌劑 |
消滅食品中的微生物,防止食品腐敗。 | 過氧化氫等共1種 |
(三)抗氧化劑 |
減緩或防止食品中的氧化作用產生。 | L-抗壞血酸(維生素C)、生育醇(維生素E)…等共27種 |
(四)漂白劑 |
將食品的顏色變淡或去除。 | 亞硫酸鉀、亞硫酸鈉…等共9種 |
(五)保色劑 |
使食品的顏色加強、幫助顏色的產生,或保持食品的顏色。 | 亞硝酸鉀、亞硝酸鈉…等共4種 |
(六)膨脹劑 |
製作糕餅、麵包、麵食等食品時,使麵團膨脹。 | 碳酸氫鈉、碳酸鉀…等共14種 |
(七)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 |
具有協助食品的製造過程以及品質的穩定性等作用。 | 碳酸鈣、硫酸鈣…等共100種 |
(八)營養添加劑 |
增強或補充食品營養目的之添加物。 | 維生素、礦物質…等共323種 |
(九)著色劑 |
俗稱「色素」,能增進食品的顏色或替食品上色。 | 食用紅色六號…等共40種 |
(十)香料 |
作為食品的調味劑,能夠增強食品香味。 | 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共90種 |
(十一)調味劑 |
賦予食品風味或增強風味。 | L-天門冬胺酸、L-麩酸鈉…等共60種 |
(十一之一)甜味劑 |
提供食品甜味之食品添加物,但不包含單醣及雙醣。 | D-山梨醇、木糖醇…等共26種 |
(十二)黏稠劑(糊料) |
能增加食品的黏稠度,保持品質穩定。 | 磷酸鉀、磷酸鈉…等共15種 |
(十三)結著劑 |
賦予食品成膠性及適當的內聚力和附著力,素食加工時經常使用使素肉重組、成型。 | 焦磷酸鉀、焦磷酸鈉…等共15種 |
(十四)食品工業用化學藥品 |
提供食品加工上所需酸或鹼、但在食品製造完成前必須中和或去除。 | 氫氧化鈉、鹽酸…等共10種 |
(十五)載體 |
使食品易於加工操作或使用等目的。 | 丙二醇、甘油等共2種 |
(十六)乳化劑 |
使兩種不混溶的液體(如:油和水)等夠均勻混合,產生乳化作用。 | 果膠、關華豆膠…等共33種 |
(十七)其他 |
具有以上16種以外功能的食品添加物,例如消泡、過濾、防蟲..等目的。 | 矽樹脂、矽藻土…等共20種 |
三、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種類
①防腐劑
防腐劑的作用為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並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但在罐頭中一律禁止使用。常見的防腐劑種類有:丙酸鈣、去水醋酸…等。關於防腐劑適用的食品種類,以及使用的限量標準,在法規中皆有明確規範。例如:丙酸鈣可適用於麵包或是糕餅,用量以Propionic Acid計為 2.5g/kg以下。
常聽到有傳聞說泡麵裡含有大量的防腐劑,吃太多會變成木乃伊!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首先,根據衛福部的規定,泡麵的麵體是不能添加防腐劑的。至於為什麼泡麵可以長久保存,是因為麵體在製作的過程中會先經過蒸煮以及油炸,能達到殺菌的效果。另外麵體在油炸時,大量水分會被帶走,使微生物無法存活,進而延長保存期限。
所以在吃泡麵時其實不用太擔心防腐劑,反而「鈉含量」才是關鍵。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約6公克鹽)。目前市面上泡麵,一碗的鈉含量大多落在1000~2000毫克之間。就代表只要吃下一碗,一整天的鈉含量就很有可能超標!攝取過量的鈉容易造成水腫,而長期下來則可能提升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關於泡麵怎麼吃的更健康,可以參考下列文章:
②保色劑
保色劑的主要作用為使食品的顏色加強、幫助顏色的產生,或保持食品的顏色,最常被使用在香腸、臘肉、火腿等肉品中,其中亞硝酸鹽類是比較常見的保色劑種類。由於亞硝酸鹽能夠與肉品中的脫氧的肌紅蛋白結合,加熱後使形成「亞硝基肌紅蛋白」,進而使肉品保持鮮紅色。
在肉品中添加亞硝酸鹽能抑制肉毒桿菌生長,降低肉品汙染,並減少產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風險。另外也能抑制肉品中脂肪的酸敗,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腐效果。
③著色劑
著色劑就是俗稱的「色素」,主要的功用為能增進食品的顏色、替食品上色或者是改變食品的顏色,目的在於增加產品賣相。主要被使用在甜點、飲品等食物中。目前在衛福部所公布「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能合法使用的著色劑為40種。且著色劑根據來源,分為「天然著色劑」,如:類胡蘿蔔素、銅葉綠素;以及用煤焦油或是石油提煉製成的「人工合成著色劑」,如:食用紅色6號、食用黃色4號…等。
④調味劑
調味劑的目的在於賦予、增強食品的風味,或是調整食物的味道,在生活中的各項食品中隨處可見,是人們最常接觸的食品添加物種類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調味劑絕對非「味精」莫屬。味精的學名為「L-麩酸鈉」,最早是由柴魚片和海帶中萃取而來,後來則發現L-麩酸鈉與柴魚片中的IMP(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和香菇中的GMP(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加在一起時有鮮味加成的效果,因此這個配方也成為目前市面上高鮮味精的主要成分。想了解更多與味精有關的資訊,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⑤甜味劑
甜味劑,又被稱之為代糖,用途為賦予食品甜味,但不包含單醣及雙醣(如:葡萄糖、蔗糖…等)。依照來源可以分為「天然代糖」以及「人工代糖」,例如常見的:山梨糖醇、木糖醇、阿斯巴甜…等都屬於甜味劑的範疇。
其中「木糖醇(Xylitol)」屬於糖醇類,是由白樺樹、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甜度約為蔗糖的90%,大多被使用在無糖糖果或無糖口香糖。在食用時會產生清涼感,而且不容易被口腔細菌代謝,所以不會像蔗糖一樣容易導致蛀牙。
「阿斯巴甜(Aspartame)」屬於人工代糖,市面上最常見的甜味劑之一,甜度約為蔗糖的150~200倍,加熱會失去甜味,雖然每1公克產生4大卡熱量(與蔗糖相同),但只需要加一點點甜味就很足夠,時常被添加於無糖飲料,如:零卡可樂、無糖氣泡水…等。要注意的是遺傳性疾病苯丙酮尿症患者要避免攝取。而阿斯巴甜在2023年7月時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管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2B類致癌物,至於這是否會造成「喝零卡可樂」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詳細分析可以參考營養師之前寫過的這篇文章:
延伸閱讀:
四、食品添加物通用名稱表
在食品營養標示中,常常可以看到寫著各種食品添加物。但大多都是以中文化學名或是專有名詞來表示,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能比較難以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衛福部於105年3月4日發布新聞稿,公布「食品添加物通用名稱」,將26種常見的食品添加物以對照表的型式,列出「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之中文名稱」、「通用名稱」,並讓食品業者可擇一選擇標示。例如「L-麩酸鈉」或「味精」,擇一標示即可。這個做法除了能使食品添加物更一目了然,也能幫助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能夠更好的做出判斷。
另外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4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食品添加物名稱應以第18條第1項所定之名稱或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通用名稱為之,倘未依規定標示,依同法第47條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違規產品依同法第52條命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賣。
五、注意食品營養標示
相信各位讀者看到這邊,已經對食品添加物有更多的認識。不過營養師還是要提醒大家,在選購商品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閱讀商品背後的標示。除了了解食品的成分、食品添加物之外,也要確認有效日期、製造商、產地…等資訊,不要購買標示不清的商品。
另外,如果想要減少接觸食品添加物的機會,在食材的選擇上建議選擇原型食物,並且減少日常生活中的加工食品,才能有效避免食品添加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