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貝類
在日常常見的貝類中,好幾種都長得非常相像,又不知道怎麼分,究竟文蛤、蜆仔、海瓜子誰是誰呢?
- 文蛤:是市面上常看到的貝類,有些人會稱之蛤蜊,形狀較渾圓的三角形,殼面平滑,顏色從白色到深褐色都有。
- 花蛤:目前大多以養殖為主,外型較接近三角形,花紋變化較大。
- 環文蛤:形狀較接近圓形,殼頂稍為膨起,外格花紋為環狀,殼緣帶有紫色。
- 海瓜子:形狀較接近扇型,外格表面有明顯凹紋。
- 台灣蜆:又稱為蜆仔,大小約只有一個指頭,形狀為扇型,其外格有一條條的凸起橫紋。
而九孔和鮑魚其實也不太一樣,九孔較小但孔數較多,生長魚溫熱帶淺海,生長快;鮑魚較大孔數較少,生長於寒冷深海,生長較慢。
二、常見貝類營養素一覽
貝類在食物六大類被歸類在豆魚蛋肉類之中,在建議的選擇順序上與豆「魚」蛋肉的魚一樣排在第二位,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內含豐富的營養素,像是牛磺酸、精胺酸、EPA、DHA以及鋅,可以提神、維持思緒清晰,以及幫助蛋白質合成、加速傷口癒合。
三、貝類對健康的好處
1. 鋅
很多人會認為要攝取「鋅」可以多吃海鮮,但根據上面營養師整理常見貝類的營養素,其實只有牡蠣的鋅含量特別高,每100克具有15.5毫克,跟同屬豆魚蛋肉類的其他食物做比較,其的鋅含量遠遠高過其他肉品。
足夠的鋅對於人體正常生理都有關聯,並不是只有男性需要補充,鋅具有以下功能:
- 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鋅有助於傷口癒合,並與皮膚、毛髮、指甲以及性功能的發育有關。
- 提升免疫力:體內淋巴球的發育與抗體的製造都與鋅密不可分。若鋅攝取不足,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身體也比較容易遭受感染。
- 血糖控制:鋅有助於穩定胰島素的結構,也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因此會建議血糖控制比較不穩定的族群更要注意鋅的攝取,並藉由飲食控制與適當的運動來控制血糖。
2.Omega-3脂肪酸
它們富含瘦肉蛋白、健康脂肪和礦物質。 經常吃貝類可以增強免疫力,有助於減肥,其大部分的脂肪都是屬於Omega-3脂肪酸,可以促進大腦和心臟健康。
- 幫助減重:其熱量低,優質蛋白質的特性,具有較高的飽足感,對於要減重瘦身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食物來源,能限制熱量的攝取,幫助體重減輕或是維持。
- 促進心臟健康:貝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已被多項研究證明,食用來自於貝類的omega-3可以降低心臟風險。
- 對大腦有益:多項研究已確定血液中維生素 B12 和 omega-3 含量不足是兒童大腦發育問題和成人大腦功能健康的危險因子,根據文獻表明….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high-dose B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was augmented by a high baseline status of ω-3 fatty acid. In subjects with high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ω-3 fatty acids (EPA+DHA >590 μmol/L), B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slowed the mean brain atrophy rate by 40% compared with subjects in the placebo group. In contrast, in subjects with low ω-3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s (<390 μmol/L), there was no beneficial effect of B vitamins on brain atrophy.
在血漿中omega-3脂肪酸(EPA+DHA )濃度高於590 μmol/L的受試者與安慰劑組相比,補充維生素B群可以將平均腦萎縮率減緩40%,相較血omega-3脂肪酸含量低的人來說,維生素B群補充沒有益處。
貝類同時具有豐富的維生素B12與omega-3脂肪酸,研究中認為是此兩種成分能夠增強彼此活性,促進大腦的健康。
四、食用貝類需注意
海鮮過敏被分為三類,貝類就是其中的過敏原之一,若不慎吃到,會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出現症狀,輕則皮膚痕癢或紅腫、風疹、水腫、腹瀉、作嘔,重則出現呼吸困難、氣管收窄、血壓下降,甚至過敏性休克。
平時可以做簡單的飲食紀錄,了解自己吃過什麼?多久後出現症狀?症狀有哪些?持續多久?
如果不慎發生過敏症況,嚴重需緊急就醫,輕則需立即遠離過敏原,清除殘渣,冷敷過敏的地方緩解不適感及癢感,頭暈不適症狀可以躺平,避免發生更嚴重的傷害。
海鮮做為常見的過敏原,在選擇上一定要特別注意,不管是貝類、甲殼類的蝦蟹,都有可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