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為常見的調味料,作為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廣泛被使用在滷製、增色等烹調步驟,市面上也販售各種不同的醬油,但其實它標示上也分為「釀造」及「速成」,這兩種其實在製程上就有差異,就讓營養師帶大家了解看看吧!
一、醬油的製作
醬油可以分為「釀造醬油」及「化學醬油」兩種。
1. 釀造醬油:是以植物性蛋白黃豆或黑豆等,經製麴發酵而成的,需要 4-6 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味道較甘醇豐富。
釀造過程會被分為3個階段:製麴、製醪以及後製三個階段。

(1)製麴
會先將原料黃豆或黑豆泡水後蒸煮製熟成,之後冷卻處理後,混合麴菌,放入恆溫室等待發酵製麴,目的是為讓麴菌能夠生根進原料中,這個階段麴菌會分泌多種酵素將蛋白質分解成小芬子的胺基酸。
(2)製醪
麴菌可能會在前一階段結束後被洗掉,或是在下缸後被攪入水中後因為高鹽度及缺氧而停止生長,而在製麴階段分解出的胺基酸、葡萄糖就會在這階段繼續發酵。
之後加入特定比例的鹽水,進行數月的發酵,與此同時需放於戶外進行曝曬維持溫度,讓蛋白質的變性達到最佳,發酵後會被稱作「醬醪」。
(3)後製
基本上在前兩個步驟已經完成醬油的雛形,但是要經過後續一些步驟如壓榨、調配、裝瓶、殺菌,才會變身成可以上市的醬油。
2.化學醬油:又包含水解醬油及速成醬油,利用鹽酸進行,使「脫脂黃豆粉」或「植物性蛋白質」加速水解,縮短製造時間完全釋放胺基酸,會再進行鹼中和,之後未經發酵的為「水解」醬油;有再經發酵的為「速成」醬油。

而製程中所使用的鹽酸,會跟殘留的黃豆脂肪也就是三酸甘油脂進行作用,形成「3-單氯丙二醇(3-MCPD)」。但3-MCPD在英國致癌協會的動物試驗中,卻被證實具有引發癌症風險,在台灣法規中也制定醬油3-MCPD含量需低於0.3ppm以下。
3.如何分辨釀造醬油與化學醬油?
可以透過看產品的標示來分辨,根據法規規定,釀造醬油可自願標示,但水解及速成醬油,應於包裝明顯處標示製程「水解」或「速成」字樣。
4.醬油分三等級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423號,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原料,以釀造法、速釀法、混合法製成的調味液,可稱為醬油,並將可依每百毫升總氮量,區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
- 總氮量:原料大多為穀物類,如黃豆與麥,總氮量與胺基態氮代表穀物中蛋白質含量,氮量越高,表示蛋白質越多。
- 無鹽可溶性固形物:除了水與鹽之外,其他可溶於水的物質如胺基酸、糖、有機酸等則統稱無鹽可溶性固形物。
- 夾雜物:(1) 不得包含動物性異物如蟲、卵等,(2) 不得包含植物性異物如白膜等, (3) 不得包含礦物性異物如砂、土等。
二、醬油營養素
醬油為一種高鈉的產品,飲食中過量的鈉,會影響血壓,這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鈉攝取量不建議超過2400 mg,參考市售的醬油產品,每10毫升就將近站了20%,很多的烹調方式會加入大量的醬油,導致每天的過量攝取,而影響到健康。
🎯關於更詳細高血壓的說明,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高血壓位居國人死因第7,營養師呼籲: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
薄鹽醬油會比較好嗎?
現在人健康意識抬頭,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薄鹽醬油」,薄鹽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其屬於低鹽,鈉含量較一般醬油還要低,但這種醬油部分會以「氯化鉀」取代「氯化鈉」,對於心臟病及高血壓的患者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於腎臟病患者,鉀的影響比鈉還要更大,反而會造成負擔,除非真的能做到完全不添加鉀鹽,否則更不適合用來替代。
基本上直接「減少用量」,就可以達到減鹽減鈉的目的了。
三、醬油 vs 醬油膏
醬油膏較少出現在烹調中,多是直接搭配食物作為沾料,醬油膏比一般醬油濃稠,濃稠來自醬油中所添加的糯米或澱粉質,也就是所謂的黏稠劑,使其黏度在溫度25℃時能達250cps以上。
醬油膏做法,是在醬汁裡加10% – 15%的糯米汁蒸煮而成。 目前也有速成做法,在醬油裡添加太白粉、玉米粉、糯米粉等澱粉以增加黏稠度。不管是那種做法,由於澱粉在製作過程中被分解成糖份;所以,醬油膏吃起來會比醬油甘甜。
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資料,雖然相較一般醬油的鈉含量較低,但其還是一種高鈉的調味料,做為沾料還是需要注意使用量,避免造成身體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