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在2023年8月24日開始,陸續會將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排入海中,而這項排放程序將持續約30年才會全數排放完畢。對於日本政府排廢核廢水的行為,引起了周邊各國的抗議,而日本國內的民眾以及漁民也對此感到相當擔心,害怕核廢水會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以及飲食。且根據地圖顯示,台灣最近的秋刀魚捕撈地距離福島的排放地僅距離700公里,因此對於台灣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今天營養師想要跟大家分享福島核電廠排放核廢水的事件,並且帶各位了解核廢水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該如何防範。那就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一、排放核廢水事件始末
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在311大地震時,反應爐內部爐心發生嚴重熔毀。為了進行修復工程,需要每天向反應爐注入冷卻水。
由於冷卻水會受到反應爐輻射汙染,形成核廢水。因此東京電力公司會將這些核廢水利用「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ALPS) 進行處理,降低水質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並且將處理過後的廢水注入儲存槽存放。
根據統計,目前已有約134萬立方公尺處理過的核廢水,並存放於約1000個儲水槽中。預計明年儲水槽的存放空間會達到極限,因此東京電力公司與日本政府決議,於日本時間2023年8月24日的下午1點(台灣時間中午12點)啟動第一波排放工程,預計會在17天內將7800噸處理後的核廢水排放至海中。
二、核廢水中的「氚」
整起事件最大的爭議,便是ALPS雖然能降低多種核元素的濃度,但是卻無法完全去除核廢水中的「氚(讀音:ㄔㄨㄢ)」。
氚(Tritium;符號:T或3H)是氫的同位素之一,原子核由一顆質子和兩顆中子所組成,與氫原子相比多了一顆中子,結構也相對的比較不穩定,並且具有放射性。目前地球上僅存天然的氚已經非常稀少,現存的氚大部分皆為人工合成。氚能被運用在許多地方,例如製造核武、醫學上的生物顯影劑、或者是逃生出口中的燈管都含有氚。
至於氚對人體是否會產生影響,可以參考加拿大核安委員會對於氚的解釋:氚是一種相對較弱的β輻射源,其本身太弱而無法穿透皮膚。但如果攝取到極大量的氚,罹患癌症的風險便會上升。
Tritium is a relatively weak source of beta radiation, which itself is too weak to penetrate the skin. However, it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cancer if consumed in extremely large quantities.
三、排放核廢水會造成什麼影響?
日本政府排放核廢水的舉動,引起了許多日本國民、周邊各國以及環保團體的反對聲浪,認為不只是氚,其他放射性元素也會對環境產生污染,進而影響飲用水、水產等相關產品。而最近台灣、中韓等地也爆發搶購食鹽的現象,擔心食用到受核廢水汙染的食鹽。
加拿大核安委員會(CNSC)提到,「氚化水(HTO)」是氚最常見的形式,由氚原子取代水分子(H₂O)中的其中一個氫原子得來。氚化水無色無味,可以透過攝食、呼吸、皮膚接觸等方式進入人體,並且以呼氣、流汗、尿液等方式排出。理論上在體內的半衰期大約10天,然而在人體內,少量的氚會和蛋白質、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結合,因此平均的半衰期約為40天左右。
①對於飲用水、環境的影響
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氚與癌症的直接關聯,但是攝取及大量的氚還是可能導致罹癌風險增加。因此這時檢測水質中的氚含量就變得格外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飲用水的規範,氚含量不得超過每公升1萬貝克。而參考加拿大安大略省飲用水諮詢委員會(ODWAC)規定,飲用水中的氚每公升不得超過7,000貝克(Bq)。
此次福島核電廠排放核廢水中氚的濃度,在排放前會先經過稀釋,並且把氚濃度控制在每公升不超過1,500貝克,符合國際標準。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特地為日本背書,其中提到只要核廢水的濃度在標準值以內,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對於水產品、一般食品的影響
其實不只是消費者,漁民也對此次的核廢水排放感到恐慌,認為核廢水會對水產品、一般食品造成汙染,導致銷量不佳難以維持生計。參考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所提供的資料,日本政府對於一般食品的輻射安全劑量為每公斤不超過100貝克,與美國的1000貝克/公斤、歐盟的1250貝克/公斤、以及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1000貝克/公斤相比都嚴格不少。
另外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也指出,目前日本已有許多產品通過標準,其中極少數不符標準的產品會被列入出貨限制的對象,既不會在日本國內販售,更不會銷往海外。而日本政府也希望能透過對食品的嚴格把關,換取對消費者以及漁民們的信任。
三、各國對於核廢水排放的應對
目前中國、香港以及澳門等地已經宣布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而我國則是沒有改變對日本食品的管制措施,但食藥署表示,會加強對於氚含量的檢驗,其中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13種水產品皆為重點檢測對象。另外在食藥署官方網站的「最新食品輻射監測專區」也有公布從日本輸入食品的檢測結果,讓有需求的民眾能夠進行查詢。
行政院原子委員會(簡稱原能會)也於2023年8月22日發表聲明,提到對於福島核廢水的排放已做出相關應對。其中原能會表示,日本福島所排放的核廢水,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但相關濃度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輻射安全影響是「可忽略」的程度。不過依舊會持續進行檢測。
另外原能會也在官方網站內增設「含氚廢水專區」,根據燈號顯示目前台灣以及日本附近海域的海水輻射含量,讓民眾能夠清楚了解目前的狀況。
四、如何避免核廢水對於人體的影響?
雖然目前還沒有文獻指出核廢水中的氚或是其他放射性物質,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影響。但是還是有可能會攝取到,並且在更多的證據出來之前,我們依舊能先從飲食中下手,減少攝取受輻射汙染食品的機會。
①盡量選擇以本土捕撈或是養殖的水產品為主
不論是水產,或者是其他相關產品(例如:食鹽、飲用水…等),都有可能受到核廢水的影響。盡量選擇國內的產品,水產品的部分則是以本土捕撈或是養殖的水產品為主。至於國外的產品可以視情況審慎評估,或是至食藥署官方網站進行查詢。
②盡量避免吃深海魚
由於海洋中「生物累積效應」,體型較大的深海魚相較於小型魚,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毒素,因此要盡量減少吃深海魚。另外深海魚也是保健食品中的魚油的主要原料,對於魚油的挑選,營養師建議選擇以小型魚作為原料的魚油,並且注意產品的標示。若是標示不全或是沒有認證的產品則不要購買。
③多喝水協助氚排出
氚可以經由人體代謝排出,因此只要水分有喝足夠,讓氚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就可以不用擔心氚累積在體內。營養師建議可以參考衛福部建議,每日攝取超過1500毫升的水分,或者是以自身體重*30~35毫升的水分來制定自己每日的喝水量。
五、海水污染,鹽還能吃嗎?
日本政府排放核廢水的舉動,引起了許多日本國民、周邊各國以及環保團體的反對聲浪,認為核廢水中的氚,以及其他放射性元素會對環境產生污染,進而影響飲用水、食鹽以及水產等相關產品。
參考加拿大核安委員會(CNSC)對於氚的介紹,其中提到「氚化水(HTO)」是氚最常見的形式,是由氚原子取代水分子(H₂O)中的其中一個氫原子得來。氚化水無色無味,可以透過攝食、呼吸、皮膚接觸等方式進入人體,並且以呼氣、流汗、尿液等方式排出。理論上在體內的半衰期大約10天,然而在人體內,少量的氚會和蛋白質、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結合,因此平均的半衰期會被延長,大約為40天左右。
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氚與癌症的直接關聯,但是CNSC認為,攝取及大量的氚還是可能導致罹癌風險增加。這時檢測水質中的氚含量就變得格外重要,避免氚濃度過高的水源被製造成飲用水或是食鹽。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飲用水的規範,氚含量不得超過每公升10,000貝克(Bq)。而參考加拿大安大略省飲用水諮詢委員會(ODWAC)規定,飲用水中的氚每公升不得超過7,000Bq。
此次福島核電廠排放核廢水中氚的濃度,在排放前會先經過稀釋,並且把氚濃度控制在每公升不超過1,500Bq(數據來源:行政院原子委員會)。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特地為日本背書,其中提到只要核廢水的濃度在標準值以內,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鹽巴到底能不能吃,這議題比較廣泛,這邊延伸一篇來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這邊👉🏻繼續看下去「核廢水導致搶購食鹽亂象,營養師解答兩大迷思」